1月23日,一场名为“智慧湘赣边,对话萍浏澧”的烟花产业文化化发展论坛在金刚镇举行。来自我市南区六大乡镇、醴陵南桥镇和富里镇,江西上栗县金山镇等两省三地九镇的上百位负责人及企业代表相聚一堂,共谋烟花产业的发展与合作。
论坛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由中南大学中国文化品牌研究中心主任、我国首位文化产业博士生导师欧阳友权主讲如何借助新思维来升级花炮产业,第二部分则邀请部分行业代表作为嘉宾共同探讨如何以文化为媒推动产业做大做强,塑造出地域的文化品牌。
专家观点
烟花的底色是文化
2011年,浏阳花炮以 1028.17亿元排名《中国文化品牌价值排行榜》第七位,花炮产业从次年开始,正式列为国家文化产业统计目录。
除了花炮产业悠久的历史文化外,在欧阳友权看来,浏阳花炮探索与异地城市进行文化的“融合植入、美学定制、异地燃放、品牌塑造”更是一种新模式。除了连续100多场橘子洲周末焰火外,成功承办的福建莆田“妈祖文化节”焰火晚会、青岛“千岛夜放浏阳花”岛屿文化节、上海音乐烟花节等,都是走出了花炮文化推广营销的新路子,既是为他人文化搭台、节庆捧场,也是在展示浏阳花炮自身的企业形象。
“烟花的底色是文化。”对于此次的烟花产业文化化论坛,欧阳友权更是将此解读为浏阳市委、政府对烟花行业“文化化”的行政作为。而如何通过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加大文化要素的提炼、融合与植入,强化创意设计的科技投入与智力支持,才是最终实现花炮产业“文化化”的必经之路。
向文化寻找增值空间
那么烟花产业最大的增长空间在哪里?作为主持人,文化产业园管委会主任高志问出了在场上百烟花企业负责人共同的疑惑。
用文化作为核心增长点和持续增长点,以文化延伸产业、以文化作为企业家创新思维的轴心。欧阳友权的回复显然是经过了仔细的论证,一系列的举例说明后,他开始将自己的观点娓娓道来:围绕“文化”想出好点子,将文化元素用于产品设计、包装、营销等产业链各个环节,不断综合历史、人文、民族、科幻等人文因素,给具体的花炮产品植入精神慰藉、文化领悟与人文感情……
构筑安全与环保文化底线,文化创意是关键,科技创新是支撑,文化营销是保障,品牌建设是抓手。对于这个劳动力密集型的传统产业该如何向文化寻找增值空间,欧阳友权给出了五个关键词。“最重要的是接地气、体察人心,要想办法将它变成我们日常生活的一种文化符号。这样,才有增值空间可言。”
嘉宾对话
黄启昌(湖南庆泰烟花集团总经理):做花炮很多年,也见证了这个行业的风风雨雨,但我一直在思索的这个问题就是这个行业的利润增长点与持续的发力点在哪里?如果仅仅是提供产品,那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花炮只是一个载体,以此为平台进行内容的创意,将文化植入进去才能解决它的碎片化消费。
卢鑫(上栗县盛祥烟花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烟花特有的属性,它本身是一种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产品。其实,它在国外的很多节日里不仅仅只是美丽绽放的瞬间,更代表着中国的一种文化软实力,传播的是一种力量,能强烈地表达我们的感情。举例说明,在日本大家都会去主题公园游玩,这就是一种文化的象征。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有类似的焰火主题公园?在环保先行的时代,利用高科技造出来的花炮,让大家不再纠结是禁还是放,第一个联想的关键词是浪漫与喜庆。用文化味来冲淡花炮的“火药味”,这是我对“用烟花文化来创造文化烟花”的理解。
陈开义(湖南腾花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站在花炮行业的角度来看,从历史文化到工艺,花炮产业文化化实质意义是以用户需求为核心。消费者对文化层面需求的“抱怨”,应该成为一种创新的动力。
李建英(长沙银行浏阳支行行长):花炮行业是一个无法替代的产业,也是一个传统而持久的产业。而文化产业也是金融界极其关注的,如何让花炮产业文化化,实现真正的落地,萍浏澧的烟花产业文化发展论坛提供了很多的新思维。站在金融的角度,作为全国首家花炮专营银行,我们期待看到这样的双赢局面,也会加大力度推出相关产品,为花炮产业的文化化发展插上金融的翅膀。